鬼灯如漆点松花 第126章

作者:夙夜无声 标签: 年下 灵异神怪 宫廷侯爵 古代幻想 美强惨 先婚后爱 玄幻灵异

卯日身穿礼官的绯红衣骑着高头大马前行。

一众人马堵在城门前。

姬野想将乐昌公主与许嘉兰的婚事风光大办,可朝中这些年剿匪、治水、防疫桩桩大事,钱币流水一般出去,国库已然空虚,所以城外实在无力修缮,白骨露在荒野上,千里无鸡鸣狗吠。

唯有许嘉兰领着随行士兵,两人两马疾驰而来。

许嘉兰到了城门前勒马停住步伐,环顾四周,见到当中的礼官卯日,与队伍最后的周问刀,脸色猛地沉下去。

“这是做什么?”

卯日不回答,翻身下马,取了诏书走到许嘉兰面前,开始宣读诏书。

许嘉兰坐在马上不为所动,神色阴沉地盯着他。

等到卯日念完诏书,秋公公上前:“礼官且慢,还有一封诏书劳你宣读。”

卯日不解,打开诏书,一目十行扫完,手指却逐渐紧握。

这也是一封赐婚的诏书。

诏书上写,陛下知晓了赋长书是兄长流落在外的遗腹子,而自己曾与长兄亲密无间,再加上赋长书在中州有战功,封为长平侯,食邑三千户,并将董家三小姐赐婚给他。

喉间涌上腥甜味道,这封诏令卯日无法宣读,他合上诏令,仰头同许嘉兰道。

“……快走。”

许嘉兰当即勒紧缰绳,调转马头,不顾禁军阻拦,策马狂奔离开。周问刀立即派人拦截禁军,双方就在城门口乱斗。

仪仗队做鸟兽散,秋公公气急,何儒青护卫着他,边高声问:“公公,怎么办?”

秋公公望了一眼已经跑远的许嘉兰,点头:“不夜侯胆敢抗旨,你们将他抓回来!”

新郎官跑了,礼乐队伍结束了弹唱,仪仗队等秋公公下令才敢散去,卯日站在城门口不动。

他望着广袤的荒野,目光落到了灵山方向。

卯日在此刻终于明白远征的士兵们为什么总想着落叶归根。原来明知前路是绝路,却还要往前走的时候,人心反倒坦荡,只会淡淡的遗憾,过去那些人和物,再也见不到了。

他走后,姬野估计还会赐新的人给赋长书,可现在他做不到自己宣读那封诏令。

这才是姬野的最终目的。

一个不留。

卯日想,如果姬野将这些计谋用在勤政爱民上,估计会是明君,可他猜忌之心实在太重,最终成了孤家寡人。

中州突骑的主力军不在城中,周问刀只是阻拦禁军,并不敢真动手,等禁军支援一到,他的目的也达到了,便主动束手就擒,只是临走前望了卯日一眼,点头当做谢过对方。

秋公公派人围住报信的卯日,惋惜道:“春公子,回天牢吧。这次去,可就再也不能出来了。”

卯日问出心中疑惑:“就算我宣读了诏令,他也不会认。你们也会以抗旨不尊的名义将他抓入天牢吗?”

他问的赋长书。

秋公公:“公子,你以为陛下真的会让自己怀疑的不夜侯轻易将人领走?不过是一截指骨。东西还是得自己握在掌中才是实的,药还是喝进肚里才能安心。”

“他没有告诉你吧,他早晚会走。只是看陛下心情,是去得惨烈死无全尸。还是去得体面,做个寻常百姓下葬。不过您放心,陛下说了,你写了那封绝交书,你与他毫无干系,他是罪臣之子,患病不治身亡。”

卯日主动问:“那我的罪名是什么?”

“大逆不道,欺君罔上,意图谋反。仲冬行刑。”秋公公肃穆道,“不过按照历任大祭司的规矩,不是问斩,也不在丰京。”

“去哪?”

秋公公望了望西南的天际:“春城出灵巫,你原本是那边的人。陛下恩典,对外保留你的名声,只将你秘密送到西南,执行火刑。”

卯日忍不住想,姬野杀他还真是大动干戈:“有必要吗?”

“祭祀此生都在为西周祈福。江山社稷,在祀在戎。陛下说了,要春告祭行刑时在火中起舞请神,为西周祈福,好命瘟疫随着你而去。等你去后,万神宁息,泽被苍生,山河无恙。”

“灵山十巫,都是万载流芳,传颂于世的好人。”

卯日笑道:“什么好人,我们不过是为了姬野的江山赴死的蠢货罢了。”

***

都说春城无处不飞花,就连火光也是琉璃花火。因为秘密行刑,押送卯日的官员未进城池,直接转道驾驶马车去了附近的苗寨。

行刑的篝火台已经架设完毕,高约三尺,旁边架着台阶,柴火层层叠叠垒上去,到了最高处只立了一根图腾。

卯日也是行刑的那日才知道季回星也在,重兵把守下,两人没有对话的机会,他只能与对方对视片刻。

季回星望着他:“再等一等。”

卯日因为中毒太深,现在说话困难:“等什么?长姐,这里太远了,谁也不会来。”

季回星:“我过去不让你们见面,是因为他的身份。我不想为难你,以尘,长姐再问你一次,若有一日,我与他抢那个位置,你会帮谁?”

卯日面上的血色已然退去,姬野当真没有怀疑错,慧妃有不臣之心,但他肯定没想到季回星是自己想要天子之位。

“姬野在王庭私自服用药石,是处子的经血,你明明知道,却不加以阻止。长姐,那时你在想什么?”

山中传来一声虎啸,山君腾跃而出,突破禁军包围,奔到季回星身边,季回星柔声回答:“还能是什么,他给你们下毒,我也能给他下毒,摧烂他的心智,让他对巫医的偏方深信不疑。后世会怎么写他?姬野尽信谗慝之口,蛊心丧志,杀害忠良,是昏君、暴君!”

卯日站在高台上,已经感受到烈焰的炙热,他半晌无话,似乎认同季回星的话,又有些不敢置信。

他还想问一些话,但行刑的人已经在催促,季回星便不再开口,卯日听见山林深处传来马蹄声。

很乱。

最后是熟悉的呐喊。

“以尘——”

“以尘!”

他转过头的时候,背后伸出一只手将他推入了火中。

卯日匆匆地想,人的一生何其短暂,二十一年光阴,不过弹指一挥间,比烈火还要绚丽,比洪水还要短暂。

赋长书也喝了药,他活不了多久,自己比他先走,赋长书肯定会难过。

赋长书却穿过了人群,狂奔而来,他眼里只有篝火,一面声嘶力竭地叫着卯日的名字,一面拨开祭祀往篝火台上挤,他吼叫的声音听得卯日难过,心脏抽搐地疼。

其实两人明面上已经绝交,赋长书不该这么难过,可卯日还是无法控制哀嚎起来。

你走。

赋长书却挣脱了所有人的阻拦,纵身跃进了篝火中。

卯日在疼痛之际,察觉到了另一种温度。他恍惚记得,赋长书给他写过一封信。

【百年独木郁枯成薪,余东去,夜航船过湘江,初观神女之姿,飘然若云霞出海。旦闻巫山云朝暮辞,上有神女退星转月,南北俱仰其神貌。

余少时初闻此厥,唯觉楚襄王若尾生抱柱而死,可笑至极,隧焚卷,阅兵书战策。后书天命玄鸟,陈师于宇。王迷其羽而比作维天之命。反问玄鸟载德?王载其天。乃知楚襄王爱慕神女,赞其美德,实则颂余天意神授。

今日得见,抚心定气,白日耀光之时山势巍峨,连绵若波,月出姣然之时美貌横生,盛丽俱矣。夺人精目,世所未见。无怪先王情独玉颜,当世明珠,众生蒙尘之时,且若磷火姽婳兮,令西子掩面,百雨金凋,草木皆春。

他日余延视,得其回音,心动难御。辗转反侧,巴山梦长。穿峡问水之厉剑,凿身剔骨之弓锤。几经别离,红露断肠。

怀古之际,念宫中有芙蓉木,为巫山睡去后余亲手所植,隧掩涕而悲。抱薪而登山,观鳞户胜鳌背,重堤龙蛰蠖屈。洪流不至,天谴尽退。众生草木,巫山长青。当如侠骨丹心,光照九州。】

赋长书抱着他说:“别怕,我陪你。”

好温柔。

是烈火燃不尽的春天。

第113章 番外*睡去巫山一片云

春城地处偏远西南,四周高峰环抱,阻挡着外人出入的步伐。

成王十一年,女官嵇英在汝南辞别卯日与元业度后,一路向西南,深入山林,只为证实卯日分流调水灌溉南方大地的想法可行。

成王十二年,西周厉气流行,肝髓流野,生灵涂炭。西南山林村寨因罕有人烟,侥幸成为一方净土,嵇英在春城外的村寨落脚,一住就是两年,直到成王十四年开春,她背上行囊,步行三日到城中采买,却在林中一株枯木下撞见两人。

那两人相拥而眠,共同披着一件残破的兽皮。厚重的积雪盖在头顶与肩骨上,他们睡在那里,静穆得似一座神像。

嵇英上前抚开雪,露出当中一人。

那人外表被烧得焦黑,已经看不出原貌,火焰吞噬了他的长发,有些部分血肉模糊,白雪挤凹在他皮肉的沟壑里,显得不人不鬼,他甚至缺失了双臂,躯干萧条而纤细。

抱着他的那人面目狰狞,没有一寸完好的肌肤,只是他身上的甲胄似乎还没有被烧熔。甲片变得腐朽卷曲,如同枯叶一般脆弱易摧。

嵇英心生悲怜,并不恐惧这两具尸首,反而褪下身上的外袍,跪坐在两人身边,将留有余温的棉袍盖在两人残破的遗骸上。

之后她没有再逗留,继续向着春城进发,她走了两日,遥遥望见一座高耸的石碑。

石碑还未竣工,静默地矗立在白雪覆盖的大地上,碑座的角落供奉着瓜果祭品,心善的百姓抱来桃符联堆在下方。

白洛河滚滚流淌,两岸逐渐修铸起规整的堤坝,工人挑担运石,一切秩序井然。

嵇英到时,无数人高声同她问好。

嵇英笑着回应,站在那座石碑下,仰望架子上正在开凿的石工,大喊道:“工头,之前给你的祭文你背熟了吗?一定要逐字逐句不落地记住,不能雕错了!”

石工哈哈大笑:“成王十四年望三月司工事,司空春以尘造堤神人碑珍水万世焉!我不可能记错!只是嵇英大人,这石碑不用记上你的名字吗?”

嵇英道:“调水工程本就不是我提出的方案,不必多提一嘴。不过你们也无需担心我,有贵人已知西南水事变化,要我年后折返丰京,往后福气、名声总归会来,到时我便向圣上请旨,让他派人来看看我们的白洛河堤修得有多雄壮!这里的工人一一封赏哈哈!”

周围都是憨厚的笑声,有人道:“好啊,嵇英大人,等你去了丰京做官,有机会一定要提出调水的那位春大人来春城看看。也让我们见识一下是何方神圣!

嵇英笑着应和,脑子里匆匆闪过那株枯木下的两具遗骸,白洛河神庇佑西南大地,他们不该做无所归依的孤魂野鬼。

她说:“来的路上,我遇到两具被冻死的尸首,两人面目全非,生前必定遭受过重创,委实可怜。我想着你和几个人跟我走一趟,将他们运回来,就在河堤边火化了。”

嵇英转过头,叹息着说。

“我原本不信世上有神佛,可年纪大了,才知晓世上磨难太多,许多事不能圆满,所以也想着请神佛保佑,圆满遗憾。我们也做一回佛,把他们安葬,送他们去往生净土!”

牛车吱呀吱呀地驶入山林,嵇英凭着记忆找到那株枯木。

树下却没有了那两具遗骸,众人四处搜寻无果,嵇英站在树下,看见两人坐的地方积雪融化,枯木上生出一枝软嫩的新苗。

“罢了,他们也有自己归处了。”

***

成王十四年,二月,春回大地。

楚一代却渐渐流传出一桩怪事,说是有个面目狰狞的野兽,背着野兽毛皮兜裹成的白骨,沿道北上,甚至嚎叫着抢了百姓的马匹牛车。

谁也不知道它要背着骨头去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