给朱元璋当义子的那些年 给朱元璋当义子的那些年 第102章

作者:醉酒花间 标签: 穿越重生

  朱€€大惊失色,“难不成是我?”

  他他他他他他、他何德何能啊?

  一句话说出来,现场一片沉默,然后他就被其他弟弟拉出去胖揍了一顿。

  朱文正乐的不行,“好小子,比我当年都敢想。”

  【朱元璋病逝后传位太孙朱允€€,朱允€€,明朝第二位皇帝,懿文太子朱标次子,史称建文帝,在位四年。】

  正在打架的半大小子们齐齐抬头,“啊?”

  哪有皇帝去世后直接传位孙子的?他们大哥呢?

  朱标无奈,“别闹了,都回来,想问什么等神迹消失之后再问,现在都消停点。”

  大哥呢?大哥当然是没了啊!

  【建文帝于洪武二十五年被立为皇太孙,洪武三十一年继位,他继位后一改洪武之苛政,亲贤好学大赦天下,旌表节孝赈济灾民,为加强中央集权用齐泰、黄子澄之计削藩,导致湘王自焚,齐王、代王、岷王被废。建文四年七月,燕王朱棣以“清君侧”之名起兵,发动“靖难之役”,此后建文帝下落不明。】

  【建文帝在位四年,期间优容文士宽刑省狱,一改洪武帝的严刑峻法,史称“建文新政”,但是他的建文新政并不切合实际,于国家而言没有任何意义。】

  【总结:八成被身边的读书人给忽悠瘸了。】

  所有人:……

  朱€€:“齐王是谁?”

  朱桂:“代王是谁?”

  朱€€:“岷王是谁?”

  朱柏:“还有那个湘王,竟然被侄子逼到自焚,他也太惨了吧。”

  沐青欲言又止,止言又欲,老弟们,刀子扎自己身上了哈。

  不管以前有没有见过神迹,所有人都把目光集中到上头的老朱身上。

  继任的皇帝是上一任皇帝挑出来的,无论是谁都经过上一任皇帝的教导,他们爹当皇帝那么靠谱,怎么教出来那么个不靠谱的玩意儿?

  这才第二任皇帝就弄出这么些事情,咋滴,大明还要学秦朝二世而亡?

  老朱眉头一竖,“看咱干啥?咱没有叫朱允€€的孙子!”

  当年神仙透露出来的消息不少,他早就被那个叫朱允€€的孙子给气的死去活来,所以在给孙子取名的时候直接避开这个名字。

  连着神仙说标儿长子早逝,所以标儿家的长子出生后特意取了个神仙没提过的名字。

  要不是当时标儿已经长大,私底下叫已经叫习惯了,他儿子的书面名字和小名都得换。

  只要换了名字,神仙说的英年早逝的就不是他儿子。

  同理,他只认他自己,神仙后头提到的他都不认。

  和他没有关系!

  【明朝第三位皇帝,洪武帝朱元璋的第四子,年号永乐,史称永乐大帝。】

  【洪武三年,朱棣被册封为燕王,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,洪武二十三年率军招降北元乃儿不花。朱元璋去世后,建文帝意欲削藩,与朝臣密谋铲除诸王。前有湘王自焚,齐王、代王、岷王被废,朱棣为求自保遂于北平起兵,建文四年攻破应天即皇帝位。】

  【朱棣登基后继续实行削藩,设内阁东厂稳固统治,迁都北京疏浚运河,五次亲政蒙古,积极经营边疆,派郑和下西洋弘扬国威,并编修《永乐大典》流传后世。但他五征漠北出兵安南皆耗费巨大国力,削藩削的不彻底也为日后汉王叛乱埋下伏笔。】

  【永乐二十二年,朱棣在北征返师途中病逝,享年六十五岁,庙号太宗,葬于长陵,后嘉靖时期改庙号成祖。】

  【总结:难得一见的藩王造反成功选手,朱元璋看在他的成就的份儿上也得原谅他抢了他侄子的皇位,牛逼。】

  朱棣挠头,“我那么厉害的吗?”

  旁边正在打闹的其他兄弟对视一眼,立刻转移目标换人群殴。

  你丫的有本事造反还眼睁睁看着兄弟们遭罪,是亲兄弟吗?

  沐青:???

  你们打架的理由是不是不太对?

  但是再一想这群臭小子平时是什么德性,因为这事儿打起来也不奇怪。

  朱标无视闹成一团的弟弟们,自己给自己倒杯酒压压惊,“还好还好,幸好四弟靠得住,不然我儿子可能真把爹打下来的基业拱手让出去了。”

  神仙寥寥几句说的简单,里面透露出来的消息可不简单。

  什么叫被读书人给忽悠瘸了?不就是文人掌控朝堂甚至将皇帝玩弄于鼓掌之中吗!

  文人有傲骨,但不是每个文人都有傲骨,要是朝堂真的成了读书人的一言堂,看看前头宋朝是什么情况就知道了。

  大明的江山是一刀一剑打下来的,蒙古人北逃不代表他们不会添乱,南边西边甚至海上都不能掉以轻心,真要把武力给废了,中原十有八九又会成为待宰的羔羊。

  身为皇帝没有主见是大忌,宁肯乾纲独断也决不能是个耳根子软的人。

  很不巧,只从神仙说的那几句中他就能推出来他儿子是什么人。

  幸好他现在的儿子都被教导的不错,就算他没等到继位就中道崩殂也不怕。

  嗨呀,再喝口酒压压惊。

  【明朝第四位皇帝朱高炽,永乐大帝长子,母为徐达之女仁孝文皇后,年号洪熙。】

  【朱高炽在洪武二十八年被立为燕王世子,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期间,朱高炽和徐后留在北平守城,以万人抵抗李景隆五十万之众,永乐二年被立为皇太子。】

  【永乐年间,朱棣数次北征,朱高炽皆留守监国,其弟朱高煦、朱高燧得宠于朱棣,朱棣一度有更换太子之意,后来发现朱高煦、朱高燧串通宦官图谋不轨才作罢。】

  【永乐二十二年,朱高炽即位,在位期间息兵养民修整武备,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,为“仁宣之治”打下基础。】

  【洪熙元年,朱高炽病逝,享年四十八岁,庙号仁宗,葬于献陵。】

  【总结:仁胖胖的成就不在洪熙年间,而在永乐年间,朱棣北征他负责内政,永乐盛世的功劳怎么着都得分他点。还有就是,吃太胖了不好,工作压力再大也得注意体重。】

  马皇后睁大眼睛,震惊的声音都有些发颤,“哪一年病逝?”

  朱元璋也有些恍惚,“洪熙元年。”

  夫妻俩对视一眼,眼里的震惊如出一辙。

  洪熙元年病逝的话,也就是说他满打满算也才当了不到两年的皇帝,如果是头一年底即位后一年初去世,就只在位了几个月。

  听神仙的意思这孩子是吃太胖了才会病逝,不是,孩子吃的胖当爹的就不知道管管?哪有皇帝就知道出去打仗把内政都留给儿子处理的道理?

  看把孩子给委屈的,都吃成大胖子了!

  他还因为偏心想换继承人,哪儿来的脸?

  没有大儿子在后方给他主持内政稳定朝堂,他能那么大喇喇的出去打仗吗?

  老朱对四儿子的所作所为很不满意,功是功过是过,不管开疆拓土的功劳多大,那边的四儿子到了地底下也得挨上一顿再说。

  朱棣很委屈,他是他,神仙口中的那个朱棣又不是他,他现在连儿子都没有,这时候瞪他是不是早了点儿?

  老朱离的远只是瞪两眼,其他小子们可离的近,他们本来就在打闹,这下连理由都不用找了,接着刚才那顿继续胖揍。

  朱棣:???

  人干事?

  老虎不发威真把他当病猫了是吧,群殴就群殴,他一个人可以殴一群!

  沐青幽幽叹了口气,扭头看向旁边的沐英,“哥,他们几个是不是到了出去历练的年纪?”

  如此精力旺盛,天天在家闷着除了打架也没别的事儿可干,这样不行。

  沐英笑笑,“爹准备在年后统一册封,册封过之后就让弟弟们去封地。”

  朱标撇撇嘴,“要我说爹就是太紧张他们了,早几年就该把他们弄出去,看看现在都皮成什么样子了,爹还在上面坐着呢都挡不住他们胡闹。”

  唉,不像他,他教儿子那叫宽严有济,比他们爹强多了。

  朱文正搓搓胳膊,“你去爹跟前把这话再说一遍。”

  朱标坐的笔直,“我不。”

  他又不傻,才不会上赶着找打。

  【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朱瞻基,朱高炽之子,早年深得祖父永乐帝的喜爱,于永乐九年被立为皇太孙,且跟随永乐帝北征,洪熙元年仁宗死后,朱瞻基即位,年号宣德。】

  【宣德元年,朱瞻基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,提升内阁地位,“三杨”内阁成为明朝宰辅的榜样,他们主政期间,内阁精简高效配合完美,大明的国力持续向着鼎盛发展,对内停止用兵,对外进行第七次郑和下西洋,边防安定、吏治清明、经济蓬勃,与其父仁宗统治期间合称“仁宣之治”。】

  【朱瞻基在位期间蠲免税粮、复业流民、赈灾救荒,在稳定明朝统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。但他减免田赋时常只是说说,并没有落到实处。他喜欢斗蛐蛐,喜爱程度堪称疯魔,时人称“太平天子,促织皇帝”。除此之外,他还在宫中设内书堂教小内使读书,自此宦官开始通晓文墨,司礼监掌印及秉笔太监之权渐重。】

  【宣德十年正月,朱瞻基病逝,享年三十六岁,庙号宣宗,葬于景陵。】

  【总结:和他爹一样都是个好皇帝,百姓安居乐业比什么都好,他们爷儿俩能让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就是胜利。还有就是,好像从他开始,明朝的皇帝就开始有点小爱好了。啧,打开新世界的大门。】

  老朱眉头一皱,“不太对,情况不太对,让宦官有权算怎么回事,这娃前边看着还挺好,怎么后头还让宦官干政?”

  马皇后的脸色也不太好,“才三十六岁就没了,怎么比他爹他爷爷还年轻?”

  “看神仙的评价,这娃除了爱玩蛐蛐和任用宦官之外别的干的还不错。”朱文正点点头,他想的没那么复杂,神仙说的对,百姓安居乐业比什么都好,别的不重要。

  朱标摇摇头,“文正哥,皇帝英年早逝,继承人的年纪必定不会太大,主少国疑,八成会生乱。”

  沐英一脸慎重,“标弟说的对。”

  沐青低头喝茶,不掺和他们的讨论。

  要不人家是青史留名的大人物呢,只这个敏锐程度就比普通人高出一大截。

  皇帝英年早逝,接下来的确生乱了,但是却不是主少国疑,而是另一种乱法。

  【明朝的第六位皇帝朱祁镇,宣德皇帝朱瞻基长子,母为孝恭章皇后孙氏,年号正统、天顺。】

  停下打闹的少年们席地而坐,“前面都只有一个年号,怎么到这个就变成了两个?”

  沐青握紧酒杯,心里已经开始骂骂咧咧。

  当然是因为他从瓦剌留学回来又当了一次皇帝!

  【宣德十年,朱祁镇正式即位,次年改年号正统,宣德皇帝英年早逝,朱祁镇即位时年仅八岁,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操持,任用“三杨内阁”主理朝政。】

  【正统八年,朱祁镇正式亲政,因宠信王振导致宦官专权,正统十四年,王振为邀功讨宠怂恿皇帝率军亲征,不料大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,皇帝被瓦剌俘虏,史称“土木之变”。】

  所有人:!!!

  “皇帝被瓦剌俘虏?!”

  奇耻大辱!

  元廷被赶出中原后退居塞北,瓦剌部趁势摆脱蒙古可汗的控制,大漠东西的蒙古族由此呈三足鼎立之势。

  一个是东边由元室后裔统领的鞑靼,一个是西边瓦剌,还有就是兀良哈三部。

15901